元代是一個政治形勢嚴峻的時代,是一個中原漢民族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的郁悶壓抑的時代。但是,元代又是一個文化大交流的時代。元代舞蹈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它獨有的特色。其舞蹈種類有:元雜劇中的舞蹈,元代宮廷舞蹈,元代民間舞蹈。
(1)元雜劇中的舞蹈:元雜劇中的舞蹈是在北方地方戲院本和宋、金諸宮調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戲劇藝術。由于女真族和蒙古族統治者對歌舞戲曲的愛好以及大批中原漢族文人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涉足雜劇創作,使元雜劇得以興盛發展。元雜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帶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征。從表現手段來看,主要以歌詞、音樂和優美的身段舞姿來取得良好的戲劇效果,其架構仍是市井藝術。
(2)元代宮廷舞蹈:元代宮廷舞蹈基本上沿襲了中國歷代宮廷雅樂的舊制,它接受了宋代隊舞的影響,又結合蒙古族的審美情趣及習俗動作從而產生的具有獨特特點的表演形式。元代的宮廷隊舞有:樂音王隊、壽星隊、禮樂隊、說法隊等,每隊又包括十個小隊,表演的內容基本上是對其宗教思想和畜牧業生活的反映。元代宮廷舞蹈除了隊舞之外,還有一些著名表演性舞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六天魔舞"。這是佛教舞蹈,屬密宗一派。
(3)元代民間舞蹈:元代民間舞蹈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代表性的舞蹈有:安代舞、查瑪、燈舞、盅碗舞。"安代舞"是古老的民間舞,曾是薩滿教進行驅魔逐疫的表現手段,以后發展為民族民間舞蹈。"查瑪"是接受西藏喇嘛教影響的宗教舞蹈。"查瑪"又稱跳鬼、跳神,屬于蒙古族的宗教舞蹈,至今保留在蒙古自治區的寺院內。"燈舞"來自宗教儀式活動,是舞者頭頂燃燈的舞蹈。"盅碗舞"是舞者頭頂瓷碗,雙手各執酒盅的舞蹈。元代古老的宗教民間舞蹈現已成為群眾性的娛樂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