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有著漫長的歷史,史稱烏滸、俚僚、僮壯,1965年之后改為壯族。壯族還擁有優秀文化傳統,如兩千年前左江崖壁畫,漢代銅鼓,宋朝時的壯錦等。壯族人喜歌善舞,舞蹈涵蓋的內容有:祭祖舞蹈、喪葬舞蹈、宗教祭祀舞蹈,民俗自娛舞蹈等。
壯族舞蹈類型大體有三:第一,越文化傳統習俗舞蹈,如:螞蟲另舞、銅鼓舞、擂鼓舞、扁擔舞、天琴舞、打礱舞、弄臘、舞求等。其中,以螞蟲另舞最具代表性。第二楚文化傳統習俗舞,其代表為師公舞。第三,接受漢文化影響的民間舞,如僧公舞,道公舞、壯采茶,以及模擬動、植物的舞蹈等。
"螞蟲另舞",即青蛙舞,一般在壯族傳統節日"螞蟲另節"上表演,是面具舞蹈,也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祭祀舞。舞蹈的動作特點是:雙腿屈膝深蹲、姿態沉穩。舞蹈呈現出簡素、拙樸的風格。
"師公舞",即宗教舞蹈,它源于師教。師教又稱三元教,即梅山教、武教、巫教,是民間原始宗教。師公主持祭祀儀式,并戴鬼神面具進行歌舞表演,由歌舞曲和打擊樂為舞蹈伴奏。師公舞內容很多,各地區有不同形式的師公舞,總括起來大體有一百多個,并已形成固定的表演模式,舞蹈呈現出原始古樸風貌。舞蹈規律特征是:講究雙腿屈膝上下顫動、上身的晃動、扭胯蹲擺、悠吸點彈、手足一順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