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是保留傳統文化較多的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哈尼人分布區域廣闊,信奉多神教,在各種祭祀活動中,以歌舞向神祈禱,還以歌舞向后代傳布歷史及生產經驗。哈尼族舞蹈主要有祭祖、喪葬、節日慶典、婚嫁、自娛、游戲、巫舞等類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打莫撮、铓鼓舞、棕扇舞、同尼尼、葉車鼓舞、竹筒舞、帽子舞、樂作。
"打莫撮"是哈尼族祭祀舞蹈,每年祭龍時跳此舞。“铓鼓舞"是對哈尼族母權制度的反映,該舞也屬祭祀舞。哈尼族奉铓鼓為圣物,專放一間房子里,祭祀時由兩名青年男子立在空心鼓兩端作舞,然后,將谷物和銅鐵放人鼓內。"棕扇舞"是祭祖母之舞,由女子執棕扇踏歌起舞。"同尼尼"是扭動身體跳舞的意思,舞蹈多有模擬猴子的動作,又稱作猴子舞,舞蹈多在祭寨神、祭祖節、喪事守靈時跳。"葉車鼓舞"是喜慶、集會時表演的自娛性舞蹈。表演者多為二人或四人相對稱,邊擊鼓邊舞蹈,另一人在鼓背面以快一倍的速度擊鼓伴奏。"竹筒舞"主要在播種季節時跳,舞者雙手握竹筒站在木板一頭,一拍一步沿著木板向前跳躍,同時雙手用竹筒跺一下木板的舞蹈,哈尼族認為該舞能夠避邪消災。"帽子舞"是哈尼族人在秋千節、竹筍節、稻種節時跳的舞蹈。舞蹈人數不限,以女舞者為主,女舞者手持帽子變換不同動作,男舞者邊擊樂伴奏,邊配合女舞者變換隊形。"樂作"即大家跳舞作樂之意,是群眾廣場藝術。在栽秧季節,人們勞作休息時就要大唱山歌,圍圈擊掌,跳"樂作"。哈尼人通過跳"樂作"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哈尼族舞蹈因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差異,造成舞蹈的個別特性,但總體風格是一致的,均具有屈膝向下,擺胯、胯膀,尤其強調在深蹲、半蹲、俯身、昂首、撅臀等舞蹈姿態中擺胯、扭胯的動作。哈尼族舞蹈體現出上穩下活不僵不浮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