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是戰國后期發展起來的帶有南方特色的新詩體,它是先秦北方文化與南方巫文化結合的產物,也是春秋時代以來,楚國獨立發展的地方文化代表,它直接反映了楚國地方風物和文化風俗。楚國"尊神重巫",男女巫覡歌舞活動極其昌盛,風靡全社會。浪漫主義文學巨匠屈原創作了25篇楚辭,他在楚辭中真實地反映了楚國的巫風巫俗,也真切地反映了楚國的巫音、巫歌、巫舞。其中最能反映楚國巫舞狀況的詩篇是屈原晚年創作的《九歌》,《九歌》沿用了古代《九歌》的名稱,是屈原在楚國民間祭神樂歌基礎上加工創作的祭歌。《九歌》共11篇,其表演采用了歌、樂、舞三結合的形式,忠實繼承了原始樂舞的傳統,舞蹈皆由巫覡來跳,既有獨舞、群舞,也有歌伴舞。從排列順序看,《東皇太乙》是群神會面的喜慶之舞;《云中君》是獨舞,表演者以騰空翱翔的舞姿舞態表現云霧中的仙人。《湘君》與《湘夫人》連起來表演,表現湘夫人與湘君相愛相戀,又不能成為眷屬的情緒。《大司命》是有歌有舞,抒發求愛之情的獨舞。《少司命》是由一名男巫覡與數名女巫覡合跳的群舞。《東君》表現了太陽神東君對歡樂歌舞的流連之情。《河泊》表現了一風流倜儻的小生不愿與女友分手的難舍之情。《山鬼》表現一位凄楚丑陋女子的內心情感。《國殤》是男巫表演的士兵舞。最后一篇是歡樂送神舞,由一群女巫,手持花束,載歌載舞,抒發對未來的美好愿望。
《九歌》是典型的楚國祀神歌舞,它深刻描寫了神人之間無緣相會的復雜的精神世界,詩篇纏綿、凄婉,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間接抒發了作者的失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