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居住在我國西北部新疆地區,古代新疆稱謂西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伊犁河谷及新疆各綠洲地帶。維吾爾族舞蹈受其地理及人文環境的影響,具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麥西熱甫活動中的舞蹈(包括賽乃姆、刀朗舞、各種持道具舞、模擬動物的薩帕依舞、它石舞、木勺舞、薩瑪瓦爾舞、油燈舞等舞蹈),二是與伊斯蘭教禮儀有關的舞蹈(主要有:夏地亞娜、薩瑪舞、匹爾等)。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常見舞蹈,賽乃姆來自阿拉伯語,意為美麗的偶像,是麥西熱甫活動中重要的群眾娛樂形式。賽乃姆舞蹈特點表現在對身體各個部位的細致運用,舞蹈動作有:移頸、搖頭、繞腕、翻掌、推手、彈指等,舞蹈姿態多為托帽式、挽袖式、眺望式、撫胸式、舞蹈步伐以"三步一抬"為主,舞蹈具有含蓄、端莊、典雅、抒情、穩健等風格。
"刀朗舞"是麥西熱甫活動中歷史悠久、形式完整的自娛性舞蹈,刀朗舞反映了刀朗人居住在沼澤、森林、沙土等地帶的狩獵生活。
"夏地亞娜"舞蹈源自古代維吾爾穆斯林對傳播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第七代汗王阿里?阿爾斯蘭汗王的祭祀活動,后來逐步從原有的只有奔跑、狂跳的宗教祭祀舞蹈發展變化成為民間娛樂形式。舞蹈的基本動作有:各種跳步和翻轉手掌以肩膀扭動動作等,帶有歡快、流暢、明朗、喜慶的風格。
"薩瑪舞"原是宗教祭祀舞蹈,后來演變成為維吾爾族穆斯林傳統節日里由男子在廣場上跳的集體圓圈舞,舞蹈動作簡單,舞蹈顯示出古樸凝重的宗教風格。
"匹爾"一詞來自波斯語,意為"仙女",是維吾爾族巫術舞蹈,流行于維吾爾族偏遠地區。